top of page

探素古典音樂


巴羅克時期 Baroque Period (1600-1750)

聆聽巴羅克時期的音樂,你會發現作曲家經常運用對比效果。作曲家透過音量強弱、旋律方向、樂器音色和其多寡的對比帶來衝擊與趣味。 巴羅克時期長達一百五十年,音樂風格豐富多彩: 德國:無論你身處德國南方還是北方,都有機會在教會裏欣賞到精湛的管風琴音樂和聲樂作品。名家如巴赫(1685-1750)和泰利文(1681-1767)都長時間為教會服務。 意大利:擁有出色的小提琴家,如韋華第(1675-1741)和歌里尼(1653-1717)。這亦是歌劇發展的搖籃,代表作曲家有蒙台威爾第(1567-1643)和A. 史格拉第(1660-1725)。 法國:華麗、大型的音樂演出在此地大行其道。除了法國歌劇,演出芭蕾舞劇時亦會配合交響樂團演奏。幾位代表作曲家亦精於演奏鍵盤樂器,像庫普蘭(1668-1733)和拉摩(1683-1764)。 若你需要「嚮導」相伴同遊,穿梭各地,這裏有兩位熱門人選­,他們都在1685年於德國出生: 一生都在德國渡過的J.S.巴赫 魏瑪:巴赫由1708年開始,有九年時間在魏瑪公爵府擔任宮廷管風琴師和樂隊首席。在這段期間,他完成了多首器樂曲和管風琴曲,更被譽為是一位出色的管風琴家。 推介:D小調觸技曲及賦格曲 科登: 由1717年開始,巴赫曾經在一位熱愛音樂的親王府中擔任樂長,更創作了不少純樂器演奏的樂曲。可惜親王婚後對音樂的興趣大減,巴赫其後亦離開了。 推介: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、四首管弦樂組曲 萊比錫: 巴赫在1723年成為萊比錫聖湯馬士教堂的樂長,並於此地終老。他每星期要為教會創作新曲,亦要為特別場合譜寫樂曲,非常忙碌。 推介:聖馬太受難曲、戈爾德堡變奏曲 穿梭歐洲多個地方的韓德爾 德國漢堡:年青韓德爾曾在當地樂團任小提琴手及古鍵琴手。 意大利:他在意大利三年,寫了多齣歌劇和清唱劇。 德國漢諾威:他成為漢諾威公爵的宮廷樂長。 英國倫敦:他在英國極受歡迎,後來更入籍英國。 推介:《皇家煙火》、神劇《彌塞亞》

古典時期 Classical Period (1750-1827)

「古典」?即是舊東西吧!舊東西有什麼好? 在十八世紀中期的歐洲,藝術圈卻瀰漫著一股復古熱潮,覺得當時的藝術風格太複雜花巧,轉而崇尚古希臘均勻、自然、樸素、有秩序的理念。 以古代傑出榜樣為典範,正是「古典時期」的特色! 音樂裏,怎樣反映均勻、自然、有秩序等想法?若你多聽幾首古典時期的作品,可能你會發現:

  • 很容易分辨出樂曲那部份是旋律,那部份是伴奏,樂句長短很整齊;

  • 樂曲進行和發展,很多時在意料之內,跟從不同曲式;和聲變化、調性等亦可歸納出規則和理論;

  • 音量變化更豐富,但節奏和速度就更平穩。

要了解這個時期的風格,最少要認識一位神童、一位爸爸和一名鬥士。 音樂神童莫扎特 (1756-1791) 莫扎特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神童,在爸爸利普特•莫扎特(Leopold Mozart)訓練下,六歲已經彈得一手好鋼琴及開始作曲,更多次到歐洲各地巡迴演出。 他一生只有三十五歲,卻寫了41首交響曲、27首鋼琴協奏曲、還有歌劇、弦樂四重奏、鋼琴奏鳴曲,以及很多不同形式的作品,總數超過六百首。 推介:A大調鋼琴奏鳴曲,K331、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,K581 音樂爸爸海頓 (1732-1809) 海頓被譽為「交響曲之父」和「弦樂四重奏之父」,對這兩種曲式的發展貢獻良多。他在匈牙利貴族艾斯特哈齊的宮廷樂團中擔任樂長三十多年,由於平易近人,其他樂師都稱他為「海頓爸爸」。 海頓寫了104首交響曲,有不少被冠以稱號,如「告別」、「奇蹟」、「驚愕」等,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。他比莫扎特年長,但兩人是忘年之交;他亦曾教導過貝多芬作曲。 推介:第九十四G大調交響曲《驚愕》、C大調弦樂四重奏,作品20第3首《帝皇》 音樂鬥士貝多芬 (1770-1827) 一把散亂的頭髮加上倔強的眼神,是貝多芬的標記。他不會抬舉權貴,不會向命運屈服,更不會因失聰而氣餒,是位不折不扣的命運鬥士。這份氣慨亦散發在貝多芬的多首作品中。 貝多芬寫了9首交響曲,32首鋼琴奏鳴曲,還有協奏曲、弦樂四重奏等多類樂曲,更將音樂由古典風格引導到浪漫風格。 推介:《給愛麗絲》、C小調第五交響曲《命運》

浪漫時期 Romantic Period (1820-1900)

相對古典時期作曲家著重均勻、自然和秩序,浪漫時期就更著重表達作曲家自己的個人感受。要知道每位作曲家各有不同的成長背景、嗜好,和處世觀點!究竟他們為什麼作曲?他們覺得藝術家有何特質?聽聽他們怎樣說: 舒曼 (1810-1856) 德國人,被譽為音樂詩人,作品中充滿浪漫詩意。 「作曲的理由有很多:想永垂不朽;因為鋼琴剛好打開了;想成為百萬富翁……或無甚原因。」 威爾第 (1813-1901) 意大利人,將意大利歌劇推向頂峰。 「若我不能遵循內心的要求去創作,是不可能成功的。」 布拉姆斯 (1833-1897) 德國人,有人形容他是生於浪漫時期的古典作曲家,對創作非常嚴謹。 「失敗對我毫無影響。我只是進行實驗,探索自己的方向。」 蕭邦 (1810-1849) 波蘭人,沒有寫過歌劇和交響曲,單是寫鋼琴音樂已使他聞名世界。 「我是改革者,金錢對我毫無意義。」

發展到十九世紀後半葉,歐洲各國作曲家齊齊動腦筋,要寫出可以代表自己國家民族的聲音。 俄羅斯人:穆索斯基 (1839-1881) 「強力五人團」成員之一,正職是公務員,沒有受過正統音樂訓練,卻使他在創作上毫無束縛。代表作有《圖畫展覽會》和《荒山之夜》。 西班牙人:亞爾班尼士 (1860-1909) 年輕時是一位鋼琴神童,四歲已經上台演奏。他寫了富有西班牙色彩的鋼琴曲集《伊伯利亞》,更有很多作品被改編成結他曲。 芬蘭人:西貝遼士 (1865-1957) 芬蘭人民心中的愛國英雄,寫了《芬蘭頌》。他擅於創作管弦樂曲,共寫了七首交響曲。 捷克人:德伏扎克 (1841-1904) 作品中充滿優美的旋律。曾被邀請到美國教學,代表作《新世界交響曲》就是在美國完成的。 英國人:佛漢‧威廉士 (1872-1958) 喜愛搜集英國民謠。代表作有九首交響曲、《雲雀高飛》、《綠袖子幻想曲》和很多歌曲。 挪威人:葛利格 (1843-1907) 在德國萊比錫學習音樂後歸國。以挪威民謠寫了很多細緻優雅的樂曲。代表作品有《皮爾金》和鋼琴協奏曲。

二十世紀 20th Century(現代)

踏入二十世紀,不少作曲家同時是探險家,齊齊發掘音樂世界的未知領域,音樂的創作有翻天覆地的變化!單是二十世紀最初二十年,就出現了很多新嘗試:

法國作曲家德布西(1862-1918)突破傳統和聲進行的法則,以更豐富多變的和弦,自由的和聲進行,還有樂器音色的選擇,帶聽眾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音樂世界。他受到當時興起的印象主義影響,作品裏沒有複雜的故事,只有朦朧、虛幻的意境。後來,奧地利作曲家荀白克(1874-1951)進一步創立了無調性的十二音列寫作手法,徹底打破沿用了多個世紀的作曲規則。

史達拉汶斯基在《春之祭》中就用上強勁的節奏及不協和音,使人聯想到暴力與不安。在1913年於巴黎首演時更引起聽眾騷動!

二十世紀初,意大利有一班未來主義(Futurism)作曲家出現,對機械噪音不以為忤,更說要為工廠、鐵路、汽車等表現其音樂靈魂!畫家兼作曲家魯素奈(1885-1947)更創造了最早的電子樂器之一–噪音吟誦器,在歐洲各地舉行噪音音樂會。

文章:港樂HKPhil, 什麼是古典音樂?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
© 2021 by Duett Academy of Music

bottom of page